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物联网标准之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7-02 10:28:34   浏览:9585次  

导读:中国坐上了主导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头把交椅,但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险。我国唯有拿出超一流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与美国抗衡,方能为物联网标准制作主导权壮威。...

国际标准组织(ISO/IEC)日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物联网标准化大会决定,新成立的物联网标准工作组(WG10)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30141),并由中国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标志着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

物联网概念近年来风生水起,物联网产业也在朦胧中诞生。不过,诸多专家对物联网的解读却太玄乎。其实,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传感器,是互联网的高级形态,或者说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人类正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其中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制造为主导。物联网推动智能制造环节之间的协同、行业之间的融合,推动研产商之间的深度合作。从战略意义说,谁掌控了物联网标准,谁就是工业4.0时代的主导者。这其中的国家利益显而易见。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架构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将有利于我国提出更多新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项目,而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将极大带动中国技术和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中国制造2025”宏伟规划落地生根。

标准之争,历来是大国利益的诉求和博弈。在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标准,谁就赢得了市场主导权。有人说这是各国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长久以来,美国是国际标准制定的老大,掌控国际标准的制定权。而标准就是游戏规则,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有许多是在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中操作。因此,在物联网标准架构谈判中,美国费尽心机要争夺主导权,奥巴马总统甚至亲自出面干预。在具体细节上,美国放出一只只“幺蛾子”,试图将中国逼入墙角。比如自WG10提出后,美国编委发难,要求重新选择物联网系统架构的国际标准项目主编辑,理由是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委员会经验不足,中国是第一次牵头巨大的标准体系有不可靠因素,甚至还提出选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主编辑这种刁钻的问题。在美国的蛊惑之下,一度让参加大会的成员国对中国的能力产生犹豫。

不过,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前瞻性强,布局早,速度快,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在技术层面上毫不逊色于西方国家;我国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和多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已占得先机,领先其他国家,这些都是我国能推动国际标准制定的坚实基矗而更有说服力的是,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标准架构也符合大部分成员国的利益。

基于这样的事实,尽管选举WG10主编辑的过程充满坎坷和悬念,经过几轮折腾,我国还是赢得了投票,实现零的突破。这是我国科研人员第一次在信息技术领域参与“原始规则”的制定,第一次作为“主导者”而不是“跟随者”出现在国际标准舞台上,第一次取得主导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意义。

中国坐上了主导物联网标准制定的头把交椅,但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险。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主导权一年多的争夺过程中,美国人一直希望找到他们翻盘的机会,把WG10主编辑的要求提到了极致。美国不可能善罢甘休,一定会继续使出阴招,给中国主编辑下套使绊。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谨慎小心,履行好这个神圣的职责。

再说,制定物联网标准体系架构和制定标准细则有疏密之分、粗细之分,我们还须研究出一整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物联网标准,这万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反复实践,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匹配,这就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财力支持,要做的工作很浩繁。

目前的物联网标准良莠混杂,需要市场检验定夺。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在物联网操作系统开发上正开足马力,试图像掌控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那样占据全球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我国唯有拿出超一流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与美国抗衡,方能为物联网标准制作主导权壮威。

占据物联网标准制高点,是一项具有国家使命性的工作。这是一场关乎国家产业生存的争夺,关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当选WG10主编辑的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杰博士,是一位富有国家使命感的专家,在决定主导物联网标准制定权的最后关头,他站立8小时。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博士,经过10年的悉心研究,始终站在物联网的制高点,并不断吸引牛人加入他的团队,有人为此不惜放弃300万年薪,只拿50万年薪追随他。这些满怀信心和追求的有志者,预示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新希望。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